
1月21日,华大基因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公告显示,预计2024年度华大基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7.5亿—9.2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9290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7.3亿—9.5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9274万元。预计2024年营业收入约38亿—40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约8.04%至12.64%。
华大基因表示,报告期内,公司部分客户回款周期有所延长,研发费用保持较高投入,对净利润产生一定影响。对全球生产中心进行战略收缩,2024年度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较上年同期大幅度增长。公司将加强信用管控和加大催收力度,力争应收余额和账期控制在合理水平。
2024年以来,华大基因经营状况并不理想,2024年净利预亏损,也是公司上市以来年报首度出现亏损。
巅峰时期,华大基因总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全年净利超过20亿元。而如今的华大基因,“基因测序第一股”的光环正不断褪色。
1999年,华大基因在北京成立,创始人汪建在20世纪90年代投身于“人类基因组计划”,赢得了“基因教父”的美誉。特别是在非典期间,汪建领导的华大团队迅速破译了SARS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率先开发出诊断试剂盒,这一成就使得华大基因名声大噪,成为全世界首个公布SARS诊断试剂盒的机构。
华大基因主营业务为通过基因检测、质谱检测、生物信息分析等多组学大数据技术方法,为科研机构、企业和事业单位、医疗机构、社会卫生组织等提供研究服务和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公司称,其是全球基因行业的领军者,通过20多年的人才积聚、科研积累和产业积淀,已建成覆盖全球百余个国家和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的营销服务网络,成为屈指可数的覆盖本行业全产业链、全应用领域的科技公司,立足技术先进、配置齐全和规模领先的多组学产出平台,已成为全世界屈指可数的科学技术服务提供商和精准医疗服务运营商。
2016年,上市前一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11亿元、净利润3.33亿元。2017年7月14日,头顶“基因测序第一股”光环的华大基因登陆创业板,上市之初股价持续飙升,并于2017年11月达到历史高点,总市值约1028亿元。
上市后的2017年至2019年,其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是20.96亿元、25.36亿元、28亿元,连续三年增长;净利润分别为3.98亿元、3.87亿元、2.76亿元,同比变动19.66%、-2.88%、-28.53%,连续2年下降。
2020年新冠爆发,华大基因的归母净利润猛增至20.90亿元,但随后三年又持续滑落。2021年归母净利润14.62亿元,同比下降30.08%;2022年归母净利润8.03亿元,同比下降45.06%;2023年归母净利润仅为9290万元,同比下降88.43%,盈利能力堪称俯冲式下降。
2024年前三季度的财务数据更加惨淡,华大基因实现营业收入28.26亿元,同比下降10.1%;归母净利润-1.24亿元,由盈转亏的同时,同比下降276.49%;经营性净现金流-1.43亿元,同比下降178.41%;基本每股盈利-0.30元/股,同比下降278.91%。各项盈利指标的下降幅度令人骇然。
如今华大基因总市值仅剩158.59亿元,与巅峰时相比,蒸发了约860亿元,“基因测序第一股”的光环早已成色不足。
基因测序这一高精尖技术领域,竞争非常激烈而残酷,华大基因已多次遭到竞争对手的起诉。
去年12月,据美国生物医药行业媒体GenomeWeb头版的报道,英国主要是做基因测序业务的牛津纳米孔科技公司(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下文简称:ONT公司)对华大基因二次提起诉讼,指控后者违反测序技术合同,并要求英国法院发布禁令,阻止华大基因纳米孔测序产品的销售和许可。
在此之前,双方已发生过一轮试探性的交锋。华大基因于2024年9月9日发布了两款纳米孔测序仪产品——中通量测序仪CycloneSEQ-WT02(中文名为梧桐)和高通量测序仪CycloneSEQ-WY01(中文名为五岳)。这两款产品由华大序风负责技术开发与生产,华大智造负责全球市场的销售。
ONT公司旋即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区地方法院提交单方面申请,要求向华大基因及其关联公司送达传票。ONT公司第一时间的表态是,“不相信华大基因基于纳米孔的测序技术能够在不侵犯或盗用该集团的大量专有权利组合的情况下用于世界各地的商业产品。”
不过,ONT公司在10月突然撤回了此前对华大基因及其关联公司的诉讼申请。
在国内,华大基因也遭遇“举报门”事件。2022年12月4日,此前与华大基因已纠纷多年的南京昌健誉嘉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实控人王德明再次实名控诉华大基因,通过其个人账号发布名为“实名举报华大基因核酸检测不准”的文章,举报华大基因核酸检测不准,并表明了自己因举报,被殴打断七根骨头,终生残疾。
当日晚间,华大基因利用微信公众号“华大集团动态”发布《关于王某明恶意诋毁的严正声明》,对实名举报进行回应,称王某明恶意诽谤华大,捏造虚假信息,煽动公众情绪,对此华大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虽然事件最后以华大基因胜诉告终,但这场长达4个多月的争斗让华大基因的股价和声誉受到严重打击,股价一度从150.59元/股跌至49.96元/股,跌幅近75%,市值也由602.76亿元跌去近400亿元,其间还出现了一众高管为出资人的深圳前海华大基因投资企业(有限合伙)减持93.66万股的情况,可谓一时将华大基因的股价和声誉都推下了谷底。
与此同时,公司实控人与高管的某些言论也让华大基因长期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作为华大基因创始人,汪建曾在公开场合发表惊人言论,在做客许知远《十三邀》节目时,汪建被主持人问及人生的痛苦和意义,表现出了极为不耐烦的状态,对于鲁迅、莎士比亚、歌德等文学巨匠,他甚至直接爆粗口,称“他们东西我从来不看,谁是谁啊!他们有我活得潇洒吗?有我走的多吗?有我玩的狂吗?全他妈扯淡,什么狗屁精神!”
在公开论坛上,汪建还表示,华大基因所有员工必须活到100岁,不然是他的耻辱;通过基因计算,他自己能活到120岁,要是不信,那就等到2074年,看他说得对不对。
针对“活到100岁”这项要求,汪建规定了“三大纪律”,即员工中不允许有出生缺陷、不允许肿瘤晚于医院发现、不允许放支架(心脏搭桥)。另外,汪建早年患有冠心病和三高,他曾做过基因检验测试发现自己带有杂合突变基因,但后续通过运动和饮食调节,摆脱了服用十几年的西药。
另外一位在华大基因任职逾20年的“网红高管”尹烨,被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发文“炮轰”,指其有关生物的演讲有很多伪科学、视频错误连篇,以及其学历是个哥本哈根大学的生物学“水”博士,并表示尹烨推广的益生菌就是假药。去年6月18日,尹烨辞去了公司董事、副董事长的职务,但仍被投资者视为华大基因的代言人。
华大基因这些高管的言论,难免让人怀疑公司管理团队有没有恰当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职业道德,给华大基因的公司形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华大基因2024年三季报,可以窥探公司归属净利润亏损的缘由。华大基因三季报显示,公司应收账款进一步攀升。截至三季度末,华大基因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余额为18.42亿元,上年同期为15.38亿元,今年上半年末为17.41亿元,出现显著增长。
在华大基因三季报业绩说明会上,公司透露,按客户类型分,2024年第三季度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来源主要为四大方面,其中企业客户约为4.74亿元,医院客户约为13.15亿元,政府客户约为7.18亿元,科研院校及其他约为2.5亿元。
政府财政收紧和医院金钱上的压力,业务回款周期有所延长,这成为了华大基因此次业绩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前三季度,华大基因计提了约1.05亿元信用减值损失,对公司业绩产生重要影响。
应收账款回款难,已成为行业内普遍痛点。基因检验测试公司的客户群体广泛,包括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业和事业单位等。不一样的客户的内部审批流程、财务制度和结算周期差异较大。例如,大型医院的付款流程可能较为繁琐,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审批和核对,导致回款周期较长;科研机构的资产金额来源可能受到科研项目进度和经费拨付的影响,付款时间不确定。
对此,华大基因表示,公司将加强信用管控和加大催收力度,力争应收余额和账期控制在合理水平。不过,这个行业难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